• 首页
  • 就医指南
  • 新闻动态
  • 名医专家
  • 职工风采
  • 红十字医院
  • 文明创建
  • 健康宣教
  • 人事招聘
  • 科室介绍
  • 住培专栏

青医·百人百事 | 王富勇:在“柳叶刀”与仁心间行走的普通人

2025-09-03 14:05:01.0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的骨科诊室和病房,王富勇医生每天都在重复着相似的节奏:问诊、检查、开方、手术。但对他来说,每个病人都是鲜活的,每台手术的细节都不能马虎。从高考后懵懂选择学医,到如今成为能独挡一面的骨科医生,他的成长里藏着太多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从迷茫到笃定:骨科成了心之所向
       王富勇常说自己选医生这行纯属“误打误撞”。高考结束填志愿时,他面对密密麻麻的专业列表时迷茫了许久,“当时觉得医生挺神圣的,又没别的方向,就报了医学院”。本科那几年,他对未来没什么规划,直到读研时跟着导师在第九人民医院接触到了骨科,慢慢在导师的影响下对骨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才算真正找到了目标。
       “骨科太特别了,”他眼睛一亮,“别的外科可能就专注一个领域,骨科得用到全身的知识,动手操作也多,还得有点力气——人家都说骨科医生得‘扛大腿’呢,也算顺便锻炼身体了。”更让他着迷的是那种立竿见影的成就感。有次一个小朋友桡骨小头半脱位,哭得撕心裂肺,家长也很紧张,王富勇轻轻一转一捏就复位了,“孩子的哭声当时立即就停了,家长那股子紧张劲儿也松了,这一瞬间骨科带来的成就感简直太令人着迷了!”
       研究生阶段的规培经历也让他印象深刻。那会儿他得在外科、胸外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轮转,一年后才确定骨科方向。“白天在别的科室忙,晚上就往骨科跑,跟着老师学骨科知识、上手术台学习。”他笑说,那段日子虽然累,却让他彻底认定了骨科,“能把学到的本事实实在在用到病人身上,这种感觉太踏实了。”
       临床里的酸甜:藏着医者的成长
       刚入职时,王富勇对这份工作充满向往。“那时候觉得工作不好找,能在这儿稳定下来,特别开心。”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警醒,有次给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人拆缝线,他险些把固定骨头的一根克氏针拔了出来,“当时腿都软了,赶紧找老师,幸好没出大事。”从那以后,他牢牢记住了一个道理:“不懂就问,千万别装懂,临床工作容不得半点含糊。”

       工作中难免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刻,但他始终相信正能量更多。“只要真心对待病人,大部分人都能理解。”他曾遇到一位腰椎骨折术后出现肠梗阻的病人,“当时很紧张,怕患者不理解,质疑我的手术有问题。所以我每天早晚往病房跑,观察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没想到,整个过程,病人和家属不仅没抱怨,还特意向我道谢。这种认可,就是坚持下去的动力。”但也有过被误解的时候。有次一位患者家属因为过度焦虑和担心,看到患者疼哭了就觉得我们伤口换药下手太重,指着骂“没医德”。“当时刚工作没多久,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就回了一句,结果被投诉了。后来经过老师的调解,我才慢慢想通:病人难受的时候情绪容易激动,作为医生得稳住,不能跟着急。”
       疫情期间支援社区的经历,成了他心里一道特殊的印记。凌晨接到通知时,一名群众没了呼吸和脉搏,王富勇立刻到场做心肺复苏。现场医务室没有呼吸机,没有气管插管的条件,也没有药,只能做最基础的抢救,病人没能救回来。王富勇很遗憾地说道:“当时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无助,事后自己也一直在反思,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好。”社工后来告诉他,这是第一次看到有医生这么及时和做这么久的抢救,“他们说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只能干等120。”这件事让他更明白,生命是脆弱的,医生的使命就是挽救生命,“只要在现场,只要有人需要,就得拼尽全力。”王富勇认真地说道。
       也正是这一次次的感悟,让他更坚定了要努力成为一名好医生。“哪怕只是在手术台上拉钩,也要去看、去学。比如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从全椎板切除到现在的内镜技术,手术技术更新太快,不学习就会落后。”王富勇为了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在学术平台上自学,“要跳出舒适圈勇于挑战,比如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风险大但效果好,要敢去学,学完还要反思,才能不断进步。”接下来攻读博士也已在他的职业规划之内。
       肩上的责任:不止于手术刀

       作为医院第二党支部的宣传委员,王富勇认为党建和临床要充分融合。“做党务工作必然会占用自己的一部分时间,虽然从未做过党务宣传的工作,但支部工作总需要人做。作为一名党员,组织上需要我,大家认可我,我不能说不。作为宣传委员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骨科支部的这个品牌,将支部所做的事记录下来,很有意义。”在“骨舞仁心”支部品牌建设中,他和支部的其他成员一起跑社区、进乡村,做科普、开展义诊,还专门购买了便携式骨密度筛查仪。“以前老百姓觉得看骨科得去六院,我们就想让大家知道,青浦家门口的医院,骨科也很强,很多问题也能看好。”有次去社区做义诊,一位老人拉着他的手说:“你们能来真好,不用大老远跑市区了。”那一瞬间让王富勇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了。
       家是港湾,也是软肋
       家人的支持,是他能安心往前冲的底气。但医者的家人,似乎总有种“特殊待遇”。有次父亲肩膀痛,宁愿自己去药房买药,也不找儿子看,“他说‘你太忙,不烦你。’”母亲到了该补钙的年纪,却觉得“吃药不好”,非要听街坊邻居的偏方。“有时候挺无奈的,咱给别人看病说得头头是道,到了家里人这儿……也可能真的是陪伴家人的时间太短,父母有问题咨询,我每次都像下医嘱式的123点,可能他们更想听听为什么,注意什么吧。”王富勇笑着说。
       他和同为医生的妻子,过年从没回过老家。“两个人都要值班,爸妈刚开始很不能接受,后来也理解了。”现在父母来上海帮着带孩子,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强,“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家人,所有的累都没了。”
       从懵懂少年到成熟医者,他说:“自己就是个普通人,若能把每个病人看好,把每件小事做好,就够了。”这话听着简单,却藏着一个医生最质朴的初心。他的故事,是无数医者的缩影,平凡却闪耀着光芒。


■宣传科
■本文作者:李夏奕(扬帆社会实践大学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地址 :上海市青浦区公园东路1158号,201700 联系电话:67009999、69719190 沪ICP备06051247号 沪卫(中医)网审〔2013〕第1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