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医·百人百事 | 何桂钧:精研镜艺,内镜下的“精准匠心”
2025-09-03 14:11:17.0
在医学的广袤星空中,有些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指引着方向。他以纤毫毕现的内镜为眼,探秘人体消化道的“幽微世界”;以精益求精的技艺为笔,绘制守护患者健康的精密图谱;更以仁爱奉献的初心为灯,照亮无数患者重获健康的希望之路。在检查室与诊室间穿梭,在消化内科专家门诊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在内镜中心专注于内镜下的精细操作,在接到急诊患者出血从家中赶来支援的路上……他就是内镜中心副主任何桂钧,一位有着20余年医龄,深耕内镜领域多年的“消化病克星”,用双手在毫米间守护患者消化道健康,用坚守诠释医者初心。
从“懵懵懂懂”到“内镜专家”:一场与消化内科的双向奔赴
“最初选择当医生,是听了家里人的建议。”回忆起入行契机,何桂钧笑着坦言:“家人觉得医生工作稳定,又能帮到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家人的朴素期待让当年成绩优异的他,在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院。而进入医院轮转后,性格内向、偏爱“安静钻研”的他,在众多科室中一眼选中了消化内科——“消化道就像一条可追溯的‘管道’,病因相对清晰,治疗也能更直观地看到效果,很适合我。”
这份“适合”,在他接触内镜技术后,逐渐变成了“热爱”。 "不管哪个专业,刚开始入门都觉得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没接触时觉得好理解,接触后才发现细节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靠着啃专业书、去上级医院进修、仔细观察实践,一点点走进这个领域,内镜技术不断精进,让患者避免开腹手术的痛苦。“每次收获患者认可的时候,都让自己对这个职业多了一份热爱。”何医生笑着说。
“第一次独立做内镜下高级别瘤变切除手术时,我内心很忐忑。”何桂钧清晰记得一天一位患者因身体不舒服找到他,检查发现在其直肠距肛门很近的一个地方长了一个大于2公分的高级别瘤变,属于早期直肠癌范畴,虽可通过内镜治疗,但他此前从未独立操作过此类手术。抱着“患者信任我,我不能辜负这份期待。”的执着,他术前反复研究解剖图谱、模拟操作流程;术中小心翼翼控制内镜走向,精准切除病灶,术后细致缝合创面……当手术成功完成后又看到患者恢复良好时,在何桂钧心中涌起的成就感,让他更加坚定了“深耕内镜技术”的决心。
如今,何桂钧已累计完成内镜操作数万例,他的双手早已“熟能生巧”,“功夫极深”。与何医生合作多年的陈琼护士长说:“何医生操控内镜很灵活,可以做到‘指哪打哪’,他想到达哪个部位,镜子就能灵活到达,对细微病变的识别能力更是一绝。”
内镜下的“定海神针”:冷静与专业守护生命防线
消化内科急症中,消化道出血、肠穿孔最为凶险,往往需要争分夺秒救治。而何桂钧在这类危急时刻,一直是同事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那天临近下班时,急诊接收了一位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患者不配合麻醉,首次非麻醉状态下的止血处理效果不佳。傍晚6点多,何桂钧接到电话后立刻赶回医院,凭借丰富的经验快速找到出血点精准止血。“何医生处理出血时特别沉着,从不会慌。”陈琼护士长回忆:“每次遇到患者出血,他第一时间会清晰嘱咐需要准备的东西,再有条不紊地操作内镜找到出血点,用专业手法快速止血。除了急症,年轻医生遇到‘难啃的骨头’时,何医生总能凭借扎实的内镜功底顺利完成操作。”
在技术创新上,何桂钧也从不停步。他研究并引入新的套扎器技术,使病人创伤小、恢复起来更快。“内镜技术一直在更新,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经验里。”他常利用休息时间观看行业专家的操作视频,参加国内学术研讨,把学到的新技术、新理念带回科室,应用到临床中。
患者眼中的“贴心人”:耐心与共情温暖就医路
“何医生,您做的胃肠镜一点都不难受,睡一觉就好了!”在何桂钧的专家门诊,常有患者这样反馈。相比传统内镜检查,他操作时更注重“轻柔精准”——控制内镜走向时避开敏感部位,调整操作节奏配合患者呼吸,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不少患者经他检查治疗后,会主动推荐亲友来找他。
“何医生不仅技术好,还特别有耐心,问再多问题都不会烦。”有病人这样说。这份耐心,体现在每一次问诊中。面对患者对病情的焦虑,何桂钧总会放慢语速,站在病人的角度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这个息肉是良性的,切了就没事”“你的腹痛可能和情绪有关,平时可以多运动放松”……即使当天门诊患者再多,他也坚持看完最后一个患者再下班,常常把11点半的下班时间拖到12点半、1点。
“看病不仅要治身体的病,还要照顾患者的心理感受。”他常对科室同事说。在隐私保护上,何桂钧也格外细心。做肠镜检查时,他会提醒患者使用专用检查裤,操作时注意遮挡,尽量减少患者的尴尬。
团队里的“领路人”:带教与担当凝聚科室力量
作为内镜中心副主任,何桂钧不仅是临床一线的“技术骨干”,还是年轻医生的“领路人”。今年科室来了两位新医生,何桂钧的带教风格“严而不苛,放而不纵”——先观察年轻医生的操作手法,再指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尝试新操作,何桂钧常说:“有问题我来担着”。
除了带教,何桂钧还主动承担科室的“杂事”:跟进内镜洗消流程,确保每一台器械都符合规范;关注病理检查全流程,及时与病理科沟通患者情况;甚至会留意科室手术衣裤的储备情况,确保临床需求。他说:“科室是一个团队,只有大家都配合好,才能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去年医院开展消化道肿瘤筛查,科室连续两个月加班。作为副主任,何桂钧每次都最早到、最晚走,和同事们一起完成筛查工作。正是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形成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氛围,筛查工作高效完成,为群众提供了高质量的内镜检查服务。
20余年坚守:用“精进”与“坚守”诠释医者本色
从2003年入行至今,20余年的从医路里,何桂钧也有过职业倦怠——看到同学从事金融、计算机行业早早实现经济宽裕,自己却还在临床一线忙碌;遇到患者不理解、家属挑刺时,也曾有过委屈。但每当看到患者经他治疗后康复的笑容,听到患者的感谢,他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医生这个职业,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被患者需要。”何桂钧说。现在他每周会安排两天做内镜操作,一天半看专家门诊,剩下的时间不是开会就是学习,虽然忙碌,但很充实。闲暇时,他会通过打篮球、听音乐放松身心,“运动能释放压力,让我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谈及未来,何桂钧说:“我会继续坚守内镜岗位,精进技术,带好年轻医生,让更多患者通过内镜技术解除病痛。”在他看来,内镜医生就像“消化道的勘探者”,只有不断提高“勘探”和“修复”能力,才能更好地守护患者健康。
这就是何桂钧,一位在毫米内镜下书写医者担当的“精准工匠”,用20余年的坚守与热爱,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的临床一线,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消化道健康防线。
■本文作者:李夏奕(扬帆社会实践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