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就医指南
  • 新闻动态
  • 名医专家
  • 职工风采
  • 红十字医院
  • 文明创建
  • 健康宣教
  • 人事招聘
  • 科室介绍
  • 住培专栏

骨科疼痛科高难度“双术并施”,为脊柱转移瘤患者终结顽固性疼痛

2025-09-12 14:23:01.0

       49岁的张先生1年前被确诊为胆管癌并多发转移。肿瘤侵犯腰椎后,他的疼痛如同“无数钢针刺入脊梁”,日夜煎熬,无法站立与平卧。即使最大剂量使用强效口服止痛药,顽固的骨痛依然无法缓解,生活被疼痛完全吞噬。
       张先生来到我院骨科门诊,骨科陶星光副主任医师接诊,与其及家属积极交流后收治入院。入院后随即面临第一个难题,张先生因疼痛导致完全无法平卧,如何才能完成核磁共振检查?陶医生随即联系麻醉科周海洲副主任医师,在周医生的指导用药下,张先生得以顺利完成检查。腰椎核磁共振显示腰2和腰3椎体全部被肿瘤侵蚀,且腰2椎体肿瘤膨胀至椎管内,占据椎管一半的空间,压迫脊神经。

       骨科与疼痛科医生团队反复讨论认为:患者既有脊柱转移性肿瘤导致的椎体破坏和病理性骨折,需解决骨稳定性问题;又存在因肿瘤浸润神经、压迫引发的恶性重度疼痛,亟需高效的疼痛控制手段。因此,郑重决定将“椎体成形术”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结合设计进同一场手术流程中。但该患者的手术难度不同以往,该患者传统的鞘内植入部位已被肿瘤侵占,预计要施行难度更大的肿瘤上位鞘管植入,植入时直接穿刺脊髓圆锥部位,难度极高。同时,肿瘤性病理性骨折椎体成形时骨水泥难以控制弥散方向,且为双节段操作,也是增加了手术难度。

       入院当天下午,在完善好术前检查后,周海洲医生和陶星光医生密切配合,按照预定的设计方案顺利为患者实施了局麻下微创的高位“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和双节段“椎体成形术”,手术总用时不到2小时,术中将一枚小如硬币的精密装置永久埋置于腹部皮下,其导管直通蛛网膜下腔(包裹脊髓的腔隙)。这使吗啡等强效镇痛药物以微量(仅为口服剂量的约1/300)直达脊髓靶点,效果成百倍提升。同步借助先进影像引导,向被肿瘤蚕食、即将坍塌的椎体注入生物“骨水泥”。骨水泥在体内迅速硬化形成稳固支架,即刻稳定骨折部位,缓解结构性疼痛,显著降低截瘫风险。

       术后2小时,张先生惊喜地发现,过去哪怕最微小的挪动都足以引发撕裂般的剧烈疼痛,此刻却大大减轻。“就像在暴雨中被淋透了几个月,终于走进一扇门躲雨了。” 术后当晚,他的睡眠质量显著改善。更令他振奋的是,第二天在医生监护下,他尝试着迈出双脚重新站立行走,每一步都带来了莫大鼓舞。疼痛评分从术前的8-10分(重度)成功降至可控的1-2分。最关键的是,疼痛泵的程控调节能力为未来可能加重的疼痛预留了充分的治疗空间,相当于掌控了一把持续对抗痛楚的“智能钥匙”。
       麻醉科副主任兼疼痛科主任周海洲表示:“癌痛是晚期肿瘤患者普遍面临的挑战,但有效的综合性治疗完全可能显著提升生存体验。当传统口服止痛药物无法压制恶性疼痛或副作用无法承受时,以鞘内泵为核心的微创介入技术值得高度关注,它为患者打开了‘高效镇痛且副作用微小’的另一扇窗。”
       骨科主任陈农表示:“对于肿瘤产生脊椎转移的患者,这种‘抗痛保脊’的复合手术特别关键。它一手解决骨破坏造成的结构崩塌风险,一手对付顽固性神经痛,显著改善中末期肿瘤患者的生活品质与自主能力。这种手术方案为诸多被剧痛禁锢的晚期癌症患者点燃了维持行动力和尊严的希望。”

■陶星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地址 :上海市青浦区公园东路1158号,201700 联系电话:67009999、69719190 沪ICP备06051247号 沪卫(中医)网审〔2013〕第1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