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日历|世界艾滋病日】要想终结艾滋病?先要了解它!
2023-01-19 08:55:47.0
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主题是“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拒绝艾、放心爱,用爱点亮红丝带。
艾滋病的“前世今生”
20世纪70年代,美国医生发现在一些特定群体中出现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卡波氏肉瘤和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的患者。
1981年12月1日,首例艾滋病被确诊,短短3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当时,艾滋病又被称为超级癌症,不仅会引起死亡,而且还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是一种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会缓慢破坏人的免疫系统,若不坚持规范治疗,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
HIV感染者发病后会出现一些症状,如皮肤、黏膜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肺炎、肺结核、腹泻、便血等。若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存活期通常不超过2年。
1983年发现了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新的逆转录病毒,法国西诺西和蒙塔尼教授因发现艾滋病病毒的重大贡献,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艾滋病只有三种传播途径:经血传播、经性传播和经母婴传播。经性传播占95%以上。没有体液交换的日常生活不会传播,例如蚊虫叮咬、完好的皮肤接触唾液眼泪和汗液、拥抱握手、共同进餐、共用厕所和浴室、办公用品、公共交通工具等不会感染。
HIV病毒对热敏感,在56℃条件下10分钟即失去活性。对常用的消毒剂都非常敏感,如75%的酒精、250~500mg/L含氯消毒剂等,作用30分钟后均可病毒灭活。
艾滋病能治愈吗?
“鸡尾酒”打开希望之门,单一药物抗病毒效果不好,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艾滋病效果依然欠佳,1996年使用三种抗病毒药物的“鸡尾酒疗法”,使得艾滋病晚期被破坏的免疫功能可以完全或者部分恢复,为艾滋病患者长期生存打开希望之门。艾滋病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在我国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
科学家发现,HIV在人体不断复制形成子代病毒,其抗原性已经迥然不同于母代,导致无法研发出有效的疫苗。HIV可能是目前为止最狡猾的病毒之一了。
防治艾滋病,我们能做什么?
应检尽检、应治尽治、早检早治。感染艾滋病后存在检测窗口期,艾滋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的窗口期最早为两周左右,艾滋病核酸检测的窗口期最早为1周左右,感染者可根据高危行为后的时间长短寻求相应的检测服务。一般情况下需要追踪至6个月。
综合干预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情况下,坚持每次性行为都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在暴露于高危行为72小时内尽早使用阻断药也可减少感染风险。
“应检尽检”是发现感染者的重要措施。建议有过高危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吸毒、怀疑接受过不安全输血时,要主动进行艾滋病检测。
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是控制艾滋病的有效“社会疫苗”。按照知识、动机和行为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只有掌握了预防知识、意识到风险,才可能拒绝危险行为、做好自身防护,所以国家引导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越了解,越坦然!通过全民参与防艾,让每个人都能有足够的知识,了解什么时候我们需要检测;在需要的时候能自信地对医生说出:“我想进行HIV相关的检测。”让每个人都能够放松地和HIV感染者一起工作、日常生活,也让每一个HIV感染者都能勇敢地走进医院进行治疗,这就是我们全民参与艾滋病防治的最大目标。
■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