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单位创建|新技术】专科新技术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10-25 13:37:06.0
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的开发和应用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医院增强综合实力和持续发展的关键。为鼓励医务人员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我院医务部进行了医师节系列活动之新技术、新项目评选。
本次评选从新技术、新项目的技术层级(即是否是国家级限制类技术或上海市限制类技术),三级医院复评审的医疗技术要求,临床创新性(即是否国际领先、全国领先、全市领先或全区领先)和临床实际开展的例数、开展效果、患者评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判。分别评选出新技术、新项目的一、二、三等奖。
2022年新技术奖名单
一等奖:普外科,严斌,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治
二等奖:普外科,吴伟新,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甲状腺肿瘤的热消融技术
二等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云,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
三等奖:泌尿外科,陈瑛,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切除术+卡介苗灌注联合治疗中高危NMIBC
三等奖:心血管内科,王韦,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
三等奖:介入科,陈康海,经皮导管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脏血管瘤
严斌,主任医师,普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兼内镜中心副主任。消化道早癌指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癌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尽早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消化道早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消化内镜的早期筛查已成为预防消化道早癌向进展期癌症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深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之前发现消化道早癌并进行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在消化道早癌的治疗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全层切除(EFTR)等内镜下治疗手段,让更多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能在内镜微创下一次性完整切除,使早癌及癌前病变达到和外科手术一样的治愈效果,且看不到创口,免除了此类患者以往需开腹开胸手术而造成的创伤和痛苦,真正达到预防消化道癌的目的。
我院消化道早癌诊治MDT团队(成员来自普外科、消化内科、内镜中心、病理科、胸外科、肿瘤科、影像科等学科的专家),通过多个科室参与的消化道早癌诊治MDT,可以加深临床对消化道早癌内镜表现和病理表现的联系,提高对消化道早癌内镜及病理的判断精准度,使得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分期治疗更为准确。通过多学科团队对消化道早癌病例的讨论、分析及总结,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显著提高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处置正确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吴伟新,副主任医师。甲状腺结节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新型手段,该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将一根消融针(仅有牙签粗细)经皮精准穿刺到甲状腺结节内,启动仪器后针尖发热,产生高温使结节发生凝固坏死。术后结节不断缩小甚至消失,可达到只消除病灶,不损伤正常组织的目的,最终达到与手术切除相同的效果。手术过程10-20分钟左右,术后留观1小时即可出院。消融治疗具有精准安全、疗效确切、局部麻醉、手术时间短、颈部无疤痕、并发症发生率低、保留甲状腺功能等优势,已经成为甲状腺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王云主治医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是一种通过超声实时引导下对肺及肺周组织穿刺活检的微创检查技术。EBUS-TBNA 所获取的气管壁、支气管、肺组织及其相邻的纵隔内病变组织标本良好,可运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细胞生物学、基因检测等技术。EBUS-TBNA可应用于肺癌的诊断及再分期、肺癌淋巴结分期、叶间淋巴结、肺结核、结节病等不明原因的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及病理分型。与常规CT、PET/CT等影像技术比较,超声下的纵隔区域淋巴结病灶更加直观,并能获取标本进行检测。而与常规的TBNA相比,EBUS-TBNA 有实时超声引导,尽可能的避免了出血的风险,定位更加精确,诊断率高,减少了不必要的手术及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较大风险的有创操作。因其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低,重复检查方便,又比常规支气管下活检定位精确、诊断率高,使EBUS-TBNA已逐渐普及临床,这些技术可提高肺部疾病的诊断率,减少诊断时间,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陈瑛,主任医师。68岁的刘老伯,因外院膀胱癌电切术后3年到我院泌尿外科例行膀胱镜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膀胱顶部多发粘膜小菜花样改变。泌尿外科陈瑛主任医师综合考虑刘老伯的既往病史,认为膀胱癌复发可能性极大。陈瑛主任医师向刘老伯家属详细说明了高危膀胱癌的危害和手术的利弊,建议立即行内镜下肿瘤切除术。完善术前准备后,为刘老伯做了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切除术(TULIP)。术后病理提示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切缘组织阴性,说明在内镜激光帮助下,肿瘤已经完整切除。考虑肿瘤恶性程度高,且为复发性、多发性肿瘤,陈瑛主任医师为刘老伯制订了卡介苗(BCG)膀胱灌注的化疗方案,并且设立了详细的后续跟踪治疗方案。
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切除术(TULIP)相比传统手术方式,激光切除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避免周围组织损伤,且切除深度达到膀胱肌层,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在精准医疗的同时避免了开放手术造成的创伤。
王韦,副主任医师。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消融策略目前尚有争议,当前双侧肺静脉隔离并不足以维持较高的窦性节律比例。对于导管消融而言,射频消融较难实现彻底心房肌的透壁性损伤。目前消融策略的难点及挑战在于二尖瓣峡部实现完全的传导阻滞,该位置的局部解剖较为复杂,研究证实Marshll静脉走形于心外膜,是房颤的潜在起源及治疗靶点。通过Marshll静脉内化学消融有助于实现二尖瓣峡部的彻底阻滞,从而减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提高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成功率。
陈康海,副主任医师,肿瘤介入科副主任。肝血管瘤是常见肝脏良性肿瘤样病变,质软,常见于女性,生长缓慢,多通过体检发现。肝血管瘤病理类型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多见,瘤体以大量异常扩张的血窦组成,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肿瘤。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ISSVA)分类将海绵状血管瘤纳入脉管畸形中的静脉畸形范畴,目前对于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小于5cm的肝血管瘤多无临床症状,大于或等于5cm的病灶临床上可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及呕吐的不适,有的出现脓肿、心功能不全及血管瘤破裂(包括自发性和外力作用)等严重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
肝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造影、增强CT或MRI,DSA。因DSA为有创检查,多为介入治疗时应用。目前国内多依靠CT或MRI+增强模式诊断肝血管瘤,强化方式表现为“快进慢出”、“早出晚归”或渐进式充填造影剂等,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均匀等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延长TE为“灯泡”症。
经皮导管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血管瘤是运用经皮穿刺靶动脉(常用股动脉、桡动脉等),经动脉路径将特定导管送至肝血管瘤供血动脉,紧接着在此注入碘化油+博来霉素或平阳霉素混合液,最后注入明胶海绵及微球颗粒栓塞近端血管,明确血管有无血流阻断或变慢,随后退出导管和导管鞘,穿刺动脉局部加压包扎,下肢动脉一般制动24小时,桡动脉一般加压包扎4-6小时,术后观察3-5天就可以出院。3-6个月随访肝血管瘤萎缩变小。目前有多例患者肝内的灯泡(肝血管瘤)明显变小,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医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