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续航——我院血液科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顺利出仓
2022-08-26 13:54:05.0
近日,我院血液科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顺利出仓。
在确诊淋巴瘤之前,张先生几乎跑遍了上海的三级医院。“拿到确诊报告,感觉一下子天黑了,为治疗奔波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很辛苦,家里人也很辛苦。了解到中山青浦分院血液科孙丽华主任团队很强,还有中山总院血液科的技术支撑,我决定在青浦治疗。”张先生说。家人对张先生的决定起初表示不解,但在几次孙主任的门诊接触下来,疑虑消除,表示放心和信任。经过多次化疗,张先生的疾病评估达到了较好的缓解状态,但治疗不能因此而停止,为了防止疾病复发,血液科根据国内外最新指南,在我院常务副院长、血液科主任医师李锋和中山医院血液科程韵枫教授的关心和指导下,为张先生制定了最佳的进一步治疗方案。
2020年12月9日,孙丽华主任团队按照治疗计划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顺利,动员效果显著,顺利完成了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工作。
2021年3月10日,入仓前,张先生在完成详细的体能状况评估后,带着家人的期盼和医护人员的祝福,满怀信心地走进了层流病房。
入仓后,孙丽华主任要求医护团队每天做好详细的交班,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胃肠道反应,出入量,每天的血常规报告及全身皮肤状况尤其口腔、肛周皮肤粘膜有无破溃等。
2021年3月17日,预处理过程很顺利,张先生顺利输注了前期冻存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接下来是预期中最艰苦的一段日子,张先生开始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血细胞持续下降,中性粒细胞为0,血小板低到个位数,口腔内出现溃疡和血泡。
在孙主任的带领下,给予抗炎、止泻、输血小板及补充球蛋白和白蛋白,护理团队及时调整饮食,加强护理和观察。每日早晨等待血常规报告的时间既紧张又期待!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移植后的第8天,血常规报告提示:中性粒细胞开始升高!到第9天,粒细胞和血小板都已植入,骨髓造血功能恢复了!随着血象的恢复,张先生的体温和腹泻也得到了缓解,造血功能完全重建。
2021年3月30日,张先生顺利出仓!
血液科第一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成功开展,为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生,这一技术也必将造福更多的血液病患者。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是指在特定时期采集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外保存,并在患者接受大剂量化疗或放疗后回输,在支持治疗下促进造血恢复或造血重建。ASCT本质上是有自体造血干细胞支持的大剂量化/放疗,是淋巴瘤整体治疗中的重要一环。
我院血液科配备移植层流病房,具备ASCT资质人员和环境条件。2019年,在血细胞单采机就位后即开始筹备开展ASCT,科室先后派出王雪莲副主任医师、李婷婷主管护师等医护人员进行专项进修培训。在整个筹备过程中,从医护人员的培训,移植前物品的准备,病房的布置以及消毒,再到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事无巨细,凝聚了科室孙丽华主任、化范例副主任、朱惠英护士长以及血液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心血。
科室介绍
血液科为第四轮青浦区卫生健康系统重点学科,共有医师12名,其中高级职称5名,医学博士3名。以恶性血液病规范化、标准化的精确诊断及分层治疗和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为学科二大主攻方向,血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常规开展白血病MICM(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仪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析、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融合基因重排、白血病残留微小病灶检测)诊断,以及骨髓病理检查。根椐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采用规范化、标准化及个体化治疗策略,且在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王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