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故事】血尿——真凶是哪个?
2024-05-15 10:34:34.0
最近,张阿婆深受一种难言的苦恼所困扰——她的小便变成了暗红色的,小便时还有微微疼痛感。
其实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症状,尤其女性因为尿路结构原因更为多见,于是她赶紧就医,经过尿常规检查,考虑尿路感染的存在,然而治疗后病情并未如预想般快速缓解,那么单纯尿路感染就不能完全解释患者的病症了。
我们要说明一下,就像发热不是疾病而只是症状一样,血尿其实也只是一个症状,真正的病因却可能有非常多,而其中尿路感染是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尿路感染时,抗感染治疗一般有效,而今治疗效果并不如预想的那般,就需要进一步探讨一下了。一般来说,除了感染以外,血尿的原因还可能是泌尿系结石、肾脏免疫性炎症,泌尿系肿瘤、遗传性肾脏病等,这些是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另外还有一些全身性疾病会导致血尿,譬如:血液病、风湿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等,当然还有一些运动性损伤、高原性血尿、肾活检后血尿等等。
大家是不是都已经看得头晕眼花了?别急,只要进行了完善的检查并结合具体症状分析,我们总能在千丝万缕的线索中抓到那根“藤”。
在完善检查后,我们在CT上发现了一些端倪:“右侧输尿管上段高密度影,伴右肾积水或肾盂旁囊性灶”。怎么解读这段话呢?我们身体内的肾脏是负责过滤血液,把代谢产生的多余的、有毒有害的各种物质,随同水一起通过输尿管注入膀胱,储存在膀胱内的液体就是小便。当输尿管里面出现结石或者肿瘤时,CT拍摄时就会出现高密度影,同时因为管道堵塞,上端的肾脏产生的尿液积聚压力升高造成肾脏积水肿胀。
“哇,我们找到‘凶手’了,看来不是结石就是肿瘤!”
故事结束了,“案件”貌似也马上要告破——然而,真的是这样么?
著名的小学生侦探常说:真相只有一个!可是,这里的真相似乎并不只有一个。
在随后的血液检查中,我们发现了患者凝血功能中凝血酶原时间和INR等指标明显升高,其中INR都已经超过10,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是存在大出血可能的预警。这是怎么回事?一般来说凝血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为肝损功能异常、使用抗凝药物和鼠药中毒,那张阿婆是怎么一回事呢?肝功能损坏并没有相应的依据,且一般而言,即使肝损凝血功能也不是这样可怕的表现。
那是使用了抗凝药物么?追问下来,阿婆的确有冠心病在使用氯吡格雷,而氯吡格雷是属于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并不会对凝血功能产生如此的影响,而有可能产生凝血异常的肝素和华法林这类常用药,患者和家属却坚定的否认使用。
那难道是鼠药中毒?如果真是这样,整个事件的性质都将发生改变,不管是意外还是蓄意,鼠药中毒可都是大事,如果不是意外中毒,就需要排除人为故意投毒因素了,那可就严重了,属于刑事问题了!我们的童医生严肃地看着病人和家属,再次和他们反复确认,毕竟这不是小事。
当然,最终在家属把药瓶从家中拿来后,事情终于真相大白了,看着药瓶上“华法林”三字,我们的小童终于松了一口气。原来张阿婆很久以前的确配有华法林,只是平素都单纯使用氯吡格雷,但最近却误服了华法林,造成了药物过量进而出现凝血异常,而泌尿系统的异常又促使了血尿的出现。
好了,这次血尿最大的“凶手”终于被擒获了,“案件”也终于可以结案了。但是肯定还有不少人还有疑问:华法林到底是什么?这个药干什么用的?既然这个药这么危险为什么还要被生产使用?如果必须要使用它,怎样才能保障安全呢?
详细说的话,篇幅又要展开很多,熊猫君或许以后会出一篇关于华法林的用药科普,今天就简单来说说:华法林是抗凝经典老药,因为可安全使用剂量范围比较窄,容易出现抗凝过量或抗凝不足的问题,但由于经典、价廉、有效,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始终未被淘汰,并且在规范使用且定期验血查凝血功能的情况下,该药物的优越性还是相当高的。
希望大伙儿在用药过程中,始终要注意用药安全!
■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