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医故事】这样一群人
2024-07-10 14:45:24.0
不知在多少个黑夜迎来晨曦,揉揉沉重的双眼,再次走向病房;不知在多少次疲惫中,坚持笑对病患,而打针发药后的一声感谢,又瞬间消融了所有的疲惫;又不知多少次迎来新的病患,在嘘寒问暖中,开启新一轮的故事。她们,是一群护士,平凡而又特殊,就是这样一群人,如春风般拂去患者的病痛,为这份职业的神圣而勤勉奋斗。
“张奶奶,今天多加了一瓶盐水啊。”清晰响亮说话的正是科室的沁哥,得此称号也是因为她豪爽的性格和一副大嗓门。和她对话的是一对老夫妻,老俩口耳朵都不好使,说的轻听不见,怪不得一大早就能听见沁哥的声音。老太太是直肠癌化疗的患者,每次化疗都恶心呕吐,心地善良的她还总是怕麻烦人而默默的忍受着。责任护士张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次在张奶奶开化疗药时提醒医生她化疗胃肠道反应大,提前准备好止吐药。有的口溶膜要在上化疗药前含在嘴里,沁哥总是大声的说给他们听怎么吃,亲手喂到嘴里。每次化疗时张奶奶胃口总是很差,吃不进饭菜,沁哥便会跟医生沟通饮食情况,给她开半流质,进食一些好消化的面条。呕吐厉害时难免会弄脏床单被套,张奶奶不好意思让我们更换,偷偷的叫她老伴自己换,被沁哥看见了总要说她几句:“怎么又偷偷自己换床单,不是说好我来换嘛。”老俩口便会不好意思的看着沁哥忙前忙后的换床单被套而不知所措。每次我去病房巡视,他们老俩口总是翘着大拇指跟我说:“张护士真好,人好起好来(青浦话)”。他们的赞扬朴实无华,但却实实在在的表达了他们对张沁护士的肯定。
纸短情长,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最高的评价,一封表扬信是患者对护士一点一滴付出的肯定与认可。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73岁的肠梗阻患者潘奶奶,一个瘦小的老太太,做了粘连松解及小肠部分切除手术,术后她身体虚弱不愿活动,肠梗阻的症状依旧不能缓解。长时间的禁食和胃肠减压,使她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责任护士王钰婷每天不厌其烦地给她讲解下床活动的重要性,搀扶她下床行走,每天给她制定活动目标。只要有空余时间,病房的过道中总能看见王钰婷搀扶着潘奶奶行走的身影。终于,潘奶奶的肠梗阻症状消失了,胃肠减压管也拔除了。顺利出院前,我们收到了潘奶奶家属送来的表扬信,朴实的话语道尽了对责任护士王钰婷工作的肯定。尽管对于王钰婷来说这些可能只是日常工作中的点滴小事,但正是这些细节温暖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内心,架起了护患之间信任的桥梁。
“瑛英啊,这是我老太婆自己做的酱瓜,蛮好吃的,你们尝尝她的手艺。”高爷爷边说边走到护士站。曹瑛英赶紧起身:“高爷爷,您不用拿给我们,这东西做起来费时费力,您自己留着吃啊。”“这是自家种的瓜不值钱,给你们尝尝,我还要再去溜达一圈。”说着放下就走。高爷爷,一位普通的胰腺癌患者,早年在练塘养鸭被评上劳动模范,这应该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一件事情,因为来住院都带着他的奖章,每个住在他同病房的病人都知道他的光辉历史。在2022年确诊出胰腺癌后,经历了人生中的巨大挑战。但他并未放弃,而是选择了积极的治疗。他在我们医院经历了12次化疗后得到了去中山医院手术的机会,术后辗转到了康复医院,但不幸的是他胃瘫了,带回了一根十二指肠营养管住进了我们病区。经历了45天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支持,经历了置管带来的不适,经历了反复胃胀、呕吐,经历了内心煎熬的历程。整整45个日日夜夜,经过了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那根十二指肠营养管拔除了,他的胃肠功能恢复了。“你们知道我有多开心吗,我又可以多活一段时间了,谢谢你们这段时间的精心照顾和开导,没有你们的帮助和鼓励,我想我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多么心酸的话啊,但他却是笑着说的。回忆起那对段艰难的日子,高爷爷感慨万千。他说,在面临困境时,是十一病区的医护人员,特别是一直负责他的曹瑛英护士,给他支持让他重拾信心。为此他为我们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虽然高爷爷在2023年的11月还是因胰腺癌复发去世了,但他到最后时刻,依然是微笑的说着:“我这一年也是白拣来的,感谢你们一年多的陪伴与照顾。”病魔无情人有爱,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高爷爷委托自己的女儿还送来了一瓶酱瓜说这酱瓜护士们都喜欢。这面锦旗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这瓶酱瓜更是对我们心灵的慰藉。
每个护士照护着不同的病患,如朋友,如亲人;病区里也每天上演着不同的故事,有笑,有泪,有感恩,也有感动……因为有这样一群人——她们用爱让阳光如期而至,她们用心让患者的病痛渐行渐远,即使当脆弱的生命之火即将燃尽,她们也定会竭尽全力,不负“天使”二字。
■朱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