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子长了4cm肿物,一定要手术吗?
2024-11-12 09:58:24.0
近日,杨先生因反复便血至我院普外胃肠专科门诊就诊,通过肛门、直肠指检等未发现患者肛周出血性疾病(如内痔、肛裂等)。综合评估杨先生年龄、出血时间以及既往未曾做过胃肠镜检查,建议杨先生进行胃肠镜检查,排除肿瘤性病变,杨先生听从了医生的建议。
肠镜检查时发现,直肠距肛门5-8cm处一无蒂隆起性病变,大小约4cm(图1)。立刻告知家属,当家属进入内镜室看到显示屏幕上的肿物,顿时惊慌失措,急忙向医生询问是不是得了“肠癌”。普外科彭志勇主任医师耐心向患者家属解释了病情,告知风险,取得家属同意后,进行了ESD,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顺利切除杨先生直肠肿物(图2),经过几天的住院治疗,杨先生康复出院。一周后门诊随访,病理提示绒毛状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从门诊就诊到肠镜治疗、出院,一周不到的时间彻底解决了杨先生的“麻烦”,患者和家属万分感谢,庆幸多亏检查治疗及时。
彭志勇主任医师介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和ESD是两种常用的内镜下治疗胃肠道腺瘤性病变的方式。前者常用于≤2cm肿物切除,对≥2cm高风险腺瘤,存在病灶残余和复发风险;后者适用于≥2cm、进展期腺瘤和T1期结直肠癌,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治疗T1期且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患者与手术效果相当,极大地减少了患者手术负担和风险。但ESD治疗对操作者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存在出血、肠漏等风险。最后,此类患者仍应密切随访,及时发现异时性胃肠道病变并干预。
专家介绍:彭志勇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兼朱家角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大肠学组委员。一直致力于消化道内镜和腹腔镜治疗与新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擅长腹腔镜和内镜下消化道良性疾病、早癌等的治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收录的论文十余篇,参编专业著作 2 项。先后获得上海市科委课题 1 项,多项上海市区科委课题。
■卞景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