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医科普】前说后忘,记忆力减退……这是痴呆了吗?——认知障碍疾病科普系列
2025-01-13 13:42:11.0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认知障碍患者日益常见。认知障碍(百姓俗称“认知症”或痴呆)是一种后天获得性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并可以导致患者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明显减退的综合症。那么如何识别是否患有认知障碍疾病呢?今天小王医生带大家了解一下~
当出现哪些异常表现需警惕是否罹患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疾病除了表现为认知功能损害外,还可以表现出精神行为症状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
认知功能损害表现
记忆障碍:如学习和保存新知识能力下降,近记忆减退,即最近发生事情记不清,如重复问或说相同的话或事情,做饭忘记关火等。随着疾病进展,远期记忆减退,即以前发生的事情记不清,如不认识子女,甚至不认识镜中的自己等。
语言障碍:如说不出常用的东西(手表、钢笔)的名称等,在与他人说话时,不能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意思,如表达“我想吃这香蕉”,可能会说成“我想吃......这个......”.
执行障碍:组织计划和执行复杂事情的能力下降,如难以完成以前熟悉的事情,如打牌不如以前打得好,以前会烧的菜现在不会烧等。
视空间障碍:如左右分辨困难,不能精确临摹图画,如外出易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看不懂地图标识等。
定向障碍: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能力减退,如不能分辨季节、不能区分昼夜,不知自己身处何处等。
计算功能障碍:如不能管理自己钱财,买菜或购物不知道应付多少,数数困难等。
书写障碍:如写错别字,或难以写出常用的汉字,只能用图形替代等。
失用:以前会做的事情现在不会做,如不会刷牙、不会系鞋带、不会穿衣等。
精神行为症状表现
抑郁、焦虑:在认知损害初期,感受到自己认知功能下降,会因担心迷路而不敢出门,因不会说话、做不好以前能做的事而不愿意社交,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可能情绪低落、欲望低下,对以前爱好和喜欢的事情莫不关心,也可能因对疾病和未来的担心而焦躁,因不被理解而易激惹。
幻觉:如看到不存在的人或物体,听到没有的声音等。
妄想:有错误的观念,如找不到东西就怀疑被人偷了东西,陪伴者离开一会或陪伴者与他人讲话,就怀疑陪伴者遗弃自己或对自己不忠等。
激越或攻击性:部分患者难以驾驭,会向他人喊叫、甚至大骂、攻击别人等。
异常运动行为:部分患者会反复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如徘徊,囤积东西,捡拾垃圾等。
脱抑制行为:部分患者出现行为约束机制解除,如对欲望、冲动缺乏控制,出现偷窃行为,沾染烟、酒、赌博等不良嗜好,触碰异性行为等。
睡眠障碍/夜间行为异常:夜间睡眠困难,做噩梦,夜间起床行走徘徊,或把照顾者弄醒等。
食欲和进食障碍:过度饱食,或坚持只吃一样食物,或进食顺序不变等。
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在疾病早期,日常生活尚不受影响,随着疾病进展,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需要他人提供帮助,到后期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依赖他人照顾。
哪些类型疾病可以导致认知障碍发生?
按照认知障碍的病因分型可分为神经变性性疾病和非变性性疾病。
变性性认知障碍:起病隐匿,慢性进行性加重,症状不可逆,如阿尔茨还默病、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
非神经变性性认知障碍:多急性起病,快速进展。如血管性认知障碍、感染性疾病:(神经梅毒、艾滋感染)、免疫相关炎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脑炎、、多发性硬化、血管炎)、肿瘤性疾病(原发或转移性肿瘤相关痴呆)、系统/代谢/中毒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B12缺乏痴呆、酒精相关痴呆、Wernicke脑病)、物理性疾病(正常颅压性脑积水)等。少数病因是可逆的,如正常颅压性脑积水、神经梅毒、自身免疫性脑炎、甲状腺功能减退,大部分病因不可逆的,如阿尔茨海默病(占认知障碍性疾病50-70%)等变性病因。认知障碍疾病诊治的关键是鉴别和治疗可逆性病因,这也是认知障碍患者就诊,医生需要进行血检测、头颅核磁等影像评估。
认知障碍疾病严重程度如何区分?
医生会根据患者、照顾者病情询问进行初步临床评估,针对性对进行认知神经心理量表测评,再结合完善血、影像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疾病特点和严重程度,部分病因,如阿尔茨海默病在出现临床异常表现之前,大脑神经元已经出现病变。
轻度认知障碍阶段:患者主观感受到自己认知能力下降,专业对认知测评提示认知能力和精神行为改变,但日常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一些复杂脑力活动可能会受到影响。
轻度痴呆阶段:患者不止出现一种认知域的障碍,疾病已对其日常生活产生明显影响,但基础可以独立生活。
中度痴呆阶段:患者认知功能力下降明显,基本无法独立生活,日常生活需要他人适当帮助。
重度痴呆阶段:患者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完全依赖他人帮助,无法完成吃饭、洗澡、排便等基本活动。
下期为大家介绍认知障碍患者如何就诊和诊断,敬请期待~
■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