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疗资源“集”起来】 为患者按下康复“加速键”
2025-02-07 10:22:52.0
“小沈啊,手再精细化地康复一段时间,要有信心,要坚持,可以恢复的……”透过康复医学科诊室的玻璃,近一年来,焦金保副主任医师与小沈的身影经常出现在诊间,一待就是一个下午。
46岁的小沈在遥远的拉萨高原工作时突然发病,大面积脑梗死导致左侧肢体偏瘫卧床,雪上加霜的是,他还有糖尿病和小脑梗病史。7天里,他辗转了当地多家医院,最后120救护车历经44小时,在元旦前将他带回了上海。他无法自理,完全依靠76岁的父母。
2024年2月6日,小沈的家人找到金泽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董罗莎寻求帮助。得知了小沈的情况,中心当即迅速联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和肾内科等MDT多学科会诊。每位专家都从专业的角度给出治疗建议,规避利害、融合优势,很快,从用药评估到饮食指导,再到康复训练,最适合小沈的治疗方案交到了董医生的手里。“这辈子不知道还能不能起床,连累了年迈的父母。”小沈时常叹气,康复对于卧床不起的小沈,成了最大的需求。通过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家医双签和康复一体化建设,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除了定期去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复诊,社区也经常可以碰到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专家坐诊,甚至他们还会专程来我家里家访,让我感到很放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小沈变得一天天开朗起来。“我们首先要加强站立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譬如改善重心不稳,可以开展重心转移训练和平衡协调能力训练;二是要加强上肢功能的肌力和手功能康复训练强度。”焦医生对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的运动,内旋、外展的角度,关节活动训练以及肌力训练的方法都给与了示范,并指导小沈爸爸学习康复训练方法,嘱咐每个关节训练的强度、次数及频率,如何配合理疗机器的使用等。在小沈积极的心态和他父亲对康复医嘱极高依从性的共同作用下,小沈左侧0级肌力的肢体短短12天便能够自主抬起,右侧高张的下肢也逐渐松弛伸直。
现在的小沈已经能自己烧饭,甚至能够自主出门,他每周会二次在金泽镇商榻康复中心对上下肢各个肌肉的核心力量进行复健,“焦主任给我扎针时,我感觉这针法就像王羲之的书法一样,行云流水,力透纸背,一点也不痛。”小沈对康复的过程和效果非常满意。
“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可以借助家庭医生工作平台和智慧医疗系统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小沈就是在金泽镇商榻康复中心无法满足手部精细化康复需求后,通过转诊制度来到了我院,而且转诊期间并不影响他在金泽镇商榻康复中心进行其他部位的康复训练。今年共有48位患者上转至我院,20位患者下转回社区。对转诊患者,我院还会进行定期回访,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和需求,同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指导,以提高康复依从性和效果,确保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得到的是连贯、高效的康复治疗。”焦金保介绍道。
依托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康复一体化建设,我院康复医学科团队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资源共享、业务协作、科研创新等方面实现了深度融合和联动发展。现阶段,已在赵巷镇、华新镇、练塘镇、徐泾镇、金泽镇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康复一体化建设,每周二、四都会有团队成员下沉坐诊或指导康复业务开展,今年已开展业务讲座数次,160人次参与,进修带教10人。同时,助力金泽镇、赵巷镇、徐泾镇、华新镇、白鹤镇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各级康复中心。华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尤为值得一提,已成功创建为青浦区首家市级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上下肢运动机器人、腕关节机器人、踝关节机器人、认知评估与训练系统、言语吞咽训练系统等先进智能康复设备的引入,不但满足了慢性病患者对机体功能的康复需求,此外,运动爱好者、白领及久坐人群也逐步倾向于通过康复来缓解身体的不适,康复服务的受众对象逐渐从术后患者等扩展至全人群。“就近便捷、中西结合的整合式康复服务越来越受到居民的欢迎,作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康复一体化建设的牵头部门,我们团队从理念更新、技术提升、服务扩容等各方面指导和丰富社区康复模式,致力于满足更多社区患者的治疗需求,真正打通了患者康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患者按下康复‘加速键’。”焦金保说。
■杨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