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的“心”生之路
2025-04-07 15:29:55.0
77岁的陈阿婆因胸闷和下肢浮肿,入住当地一所省立三甲医院。阿婆长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当地医生结合她的病史和症状,怀疑她可能患有心力衰竭和冠心病。在纠正心衰后,为进一步确诊,当地医院为阿婆进行了冠脉造影。造影结果显示:前降支全程存在80%-90%的弥漫性病变,回旋支中段弥漫性狭窄达85%,远端完全闭塞(CTO),右冠全程弥漫性狭窄50%-85%,圆锥支近段闭塞。
鉴于陈阿婆三支血管均有病变,且病变弥漫,部分血管完全闭塞,属于高危复杂性病变,当地医院建议阿婆出院后尽快前往心脏大血管外科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阿婆及家人不愿接受开胸手术。经朋友介绍,得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心血管内科刘海波主任医师擅长冠心病介入诊疗,尤其在高危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方面经验丰富,于是陈阿婆及其家属跨越千里来到我院心血管内科。
刘海波主任医师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决定次日为陈阿婆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
介入导管室里,刘海波握着导丝的手稳如磐石,金属细丝在完全闭塞的血管中游走,像在沙漠里寻找绿洲。汗珠顺着护目镜边缘滑落,两个多小时的手术如同穿越雷区。"通了!"护士突然欢呼。屏幕上,回旋支的血流如春水破冰般奔涌,前降支的支架像新架起的桥梁,监护仪上原本紊乱的波形渐趋平稳。
术后第二天,陈阿婆摸着胸口新植入的支架位置,笑着对查房的刘海波主任说:"这里头装的是您给的定海神针。"
如今在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心血管内科,像陈阿婆这样的危重患者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不在少数。刘海波主任带领团队用"绣花针"代替"开胸锯",让越来越多的血管重获新生。
专家介绍:刘海波主任医师
学历:博士研究生
职务:科室主任、介入中心主任、内科副主任
社会兼职: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担任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分会常务委员。
医疗擅长:毕业于复旦大学,师从著名心血管专家葛均波院士,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与科研工作,擅长冠心病介入诊疗、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左心耳封堵、卵圆孔未闭封堵),尤其擅长高危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分别于2012及2013年赴美国斯坦福医学中心及德国Bergmansail医院导管室进修学习。
荣誉:荣获上海市卫生健康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第四届“区域名医”、上海市第五届“仁心医师奖”提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太浦英才"、青浦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浦区"名医"。
科研:主要从事冠心病临床及免疫炎症机制研究,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健康学科带头人项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面上项目、中华医学会项目及区级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总IF 100余分(单篇IF 10.44)。成功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多名。建立了心血管内科博士后站,目前有博士后1名、复旦大学在读博士1名。
■罗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