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医科普】一文读懂近视的成因、矫正与防控
2025-10-30 10:51:10.0
我们身边戴眼镜的人似乎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近视,这个曾经熟悉的词汇,如今已成为影响全球数十亿人视觉健康的普遍问题。但它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应对?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

什么是近视?
近视,在医学上称为“屈光不正”。您可以简单地把眼睛想象成一台精密的照相机。
正常视力(正视):光线经过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镜头)后,恰好聚焦在视网膜(相当于底片)上,从而形成清晰的图像。
近视(Myopia):由于眼轴(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者角膜/晶状体的屈光力过强,导致光线聚焦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而非视网膜上。这样一来,看远处物体时就会变得模糊不清,而看近处物体则相对清晰。
因此,近视的本质不是眼睛“坏了”,而是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导致成像系统失焦。
近视是如何形成的?
原因不止一个:近视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父母双方或一方是高度近视,其子女发生近视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这就像设定了一个先天的基础值。
环境因素(主要推手):这是近年来近视率急剧攀升的关键原因。
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这是最核心的因素。长时间阅读、写字、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会使眼睛的睫状肌持续处于收缩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促使眼轴变长,从而引发或加深近视。
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大量研究表明,每天保持足够的户外活动(如2小时)是预防近视的“天然保护伞”。户外的自然光线可以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这种物质有助于抑制眼轴的异常增长。
用眼习惯不佳:在光线过暗或过亮的环境下阅读、趴着/躺着看书、眼睛与书本或屏幕距离过近等,都会加重眼睛的负担。
近视的常见症状
如果您或您的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应警惕近视的可能,并及时进行眼科检查:
视远模糊:看远处物体(如黑板、路牌)时眯眼、皱眉或需要凑得很近。
频繁眨眼或揉眼: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暂时改善视力模糊。
歪头看东西:可能存在散光等其他屈光问题。
学习成绩下降:可能因为看不清黑板而注意力不集中。
近距离用眼:读书写字时,习惯性地将头埋得很低。
如何矫正近视?
一旦确诊为真性近视(由眼轴变长导致),目前尚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矫正,获得清晰的视力:
框架眼镜:最安全、最常见的矫正方式。通过配戴凹透镜片,使光线重新精准地聚焦在视网膜上。
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适合运动或特殊场合使用,但需注意卫生,避免长时间配戴导致角膜缺氧和感染。
角膜屈光手术(激光手术):如LASIK、SMILE等,通过激光切削角膜,改变其曲率来矫正近视。适用于成年后、度数稳定的患者,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摘镜手段,但并非治疗近视本身。
眼内镜植入术(ICL):将一枚微型镜片植入眼内,适合高度近视或不适合激光手术的患者。
如何有效防控近视,尤其是儿童青少年?
防控近视的意义远大于简单的矫正,目标是延缓近视度数的增长速度,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600度)。高度近视会大大增加未来罹患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致盲性眼病的风险。
“目”浴阳光,增加户外活动:保证每天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控方法。
遵守“20-20-20”法则:近距离用眼每20分钟,抬头远眺20英尺(约6米) 以外的物体至少20秒,让眼睛得到充分放松。
保持正确姿势和距离:读写时,眼睛离书本约一尺(33厘米),胸口离桌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使用电脑时,屏幕中心应低于视线水平。
保证良好光照:学习环境光线要充足,同时避免屏幕或书本上的眩光。
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蓝莓、鸡蛋),保证规律作息。
建立屈光档案,定期检查:儿童从3岁起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建立视觉健康档案,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密切监控视力及屈光度数的变化。
医学干预手段:对于近视进展过快的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被证实可有效延缓近视进展。
角膜塑形镜(OK镜):夜间配戴的一种硬性隐形眼镜,通过重塑角膜形态,白天可获得清晰视力,并能有效控制眼轴增长。
多焦点软性接触镜/离焦框架眼镜:采用特殊光学设计,在矫正中心视力的同时,在周边视网膜形成“近视性离焦”,从而抑制眼轴变长。
近视虽普遍,但绝非小事。它是一场需要我们从童年开始就积极管理的“持久战”。关键在于树立“防大于治,控重于矫”的科学观念。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多带孩子走向户外,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定期进行专业检查,共同守护好心灵的窗户,拥抱一个清晰明亮的未来。
■徐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