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就医指南
  • 新闻动态
  • 名医专家
  • 职工风采
  • 红十字医院
  • 文明创建
  • 健康宣教
  • 人事招聘
  • 科室介绍
  • 住培专栏

【青医人文】慢下来的时光

2025-10-31 14:31:48.0

       清晨查房,推开病房的门,一股微苦的药香便扑面而来。一位罹患胃癌的老先生正靠在床头,小心翼翼地吹着手中那碗深褐色的汤药。他喝得很慢,每一口都似乎在舌尖停留片刻,才缓缓咽下。看着他专注而平和的神情,我忽然想起多年前我的老师,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中医说过的话:“我们这行,开的不只是药方,更是一张让生活‘慢下来’的处方。”

       这句话,在多年后的今天,于我而言,已不再是玄妙的哲理,而是日复一日的临床实践中,反复被印证的实在道理。
       在现代医学的语境里,我们追求“快”:快速诊断、快速起效、快速康复。这当然无比重要。然而,在中医的世界里,我们似乎更擅长与“慢”打交道。望闻问切,需要慢。脉象的浮沉迟数,舌苔的厚薄腻滑,无一不需要静心凝神,细细体味。这如同品读一本无字之书,急躁不得。开具一剂汤药,更像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下一盘棋。草药之间的君臣佐使,药力在体内的升降浮沉,其效果的显现,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一天天、一剂剂地累积,如春雨润物,悄无声息。
       我的门诊诊室里,来过许多被“快”生活灼伤的都市人。他们有着相似的标签:焦虑、失眠、心悸、胃脘胀痛。他们的脉搏,常常是“数”而“弦”的,像一根始终绷紧的琴弦。他们最常问的问题是:“医生,我这病吃几副药能好?”眼神里满是急切。面对他们,我开的第一个“药方”,常常是几句看似与病情无关的叮嘱:“试试晚饭后散步半小时,别看手机;睡前用温水泡泡脚;如果可以,周末去公园看看绿色。”
       起初,有病人不解,认为这并非“治疗”。但一段时间后,复诊的病人往往会带来惊喜。他们的脉象趋于和缓,脸上的焦灼褪去些许,会主动告诉我:“刘医生,我按您说的,慢慢散步,发现小区里的桂花开了,香味真好闻。”或者说:“泡脚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想,竟然那晚睡得沉了些。”
       那一刻我明白,我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几味调理气血、疏肝解郁的草药,更是一个契机,一个让被高速运转的生活所裹挟的躯体与灵魂,得以暂停、喘息、回望自身的契机。中药的效力,在于调和阴阳;而“慢”下来的过程,本身就是在重建一种内在的平衡。
       我们中医常讲“天人相应”,人体的气血运行,应与自然的昼夜四季同频共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本是生命最朴素、也最健康的节奏。然而,现代生活的“快”,却让我们与这种天然的节律渐行渐远,于是,种种“失调”便接踵而至。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这位中医,更像一个时间的调律师。我用草药,也用言语,轻轻拨动那些走得太快、已然失准的生命时钟,试图让它回归到一种从容、安定、生生不息的节拍上。
       窗外,城市的脉搏依然快速而有力地跳动着。我的诊室内,药壶里咕嘟咕嘟地响着,那是时间与草木最温柔的对话。那位老先生终于喝完了药,将空碗轻轻放下,对我报以一个舒缓的微笑。我知道,在这一刻,他不仅是喝下了一碗治疗胃疾的汤药,更是度过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安静而缓慢的时光。
       愿我们都能在必要的时候,给自己开一张“慢”的处方。因为,有时最快的治愈,恰恰始于一次勇敢的停顿和一场耐心的等待。这,或许就是时光赋予我们,最古老也最智慧的药引。

■刘吟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地址 :上海市青浦区公园东路1158号,201700 联系电话:67009999、69719190 沪ICP备06051247号 沪卫(中医)网审〔2013〕第1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