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就医指南
  • 新闻动态
  • 名医专家
  • 职工风采
  • 红十字医院
  • 文明创建
  • 健康宣教
  • 人事招聘
  • 科室介绍
  • 住培专栏

【最美青医·“疫”线有我】“Q萌可爱,小身材大能量!”“最强的6号板选手出炉!”……检验科的故事

2022-08-26 21:32:41.0

吾家有萌娃

当身边的宝爸宝妈们在家一边团着菜,一边与娃娃们斗智斗勇的时候,我们检验科的宝爸宝妈早已无暇顾及家中的娃娃,他们日日夜夜陪伴着,照顾着一群特殊的娃娃——PCR仪,“大名”叫做实时荧光定量PCR仪。

为什么亲切地呼之为“娃娃”呢?是因为他们体积不大,外形Q萌可爱,但又极其精密,功能强大!能从仅仅25微升的液体中扩增出成千上万甚至上亿的目标核酸片段,并通过荧光的标记进行实时的跟踪定量,最终结合“检验爸爸妈妈们”的判读得出阴阳性的结果,是核酸检测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他们对“爸爸妈妈”的操作、环境温湿度、环境清洁度甚至环境气流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检验爸爸妈妈们每天早上都要逐个进行外部擦拭消毒、内部保养、紫外线照射、环境消杀、负压气流的查看等一系列程序后,关掉电源,让他们安心入睡1到2小时,在9点钟大规模样本“集结”时,再开机,让娃们再一次满血投入工作,周而复始......“娃们”地位甚高却又脆弱得需要呵护备至,以至于检验爸爸妈妈们开工之前总会小心翼翼地问一句:“娃们醒了吗?”“醒了,开工!”。

从最初的一个做乙肝DNA定量的“娃娃”,到后来增加几个做HPV,再到后来药物基因、细菌耐药基因项目的开展和新冠疫情的发生,检验科的“娃娃”一下增加到二十几个,直到最近上海疫情的爆发,移动方舱实验室又带来了十几个“娃娃”,这个家庭增加到三十五个。可以说这些娃娃们见证了检验科PCR实验室的成立、发展以及在新冠疫情中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闭环的检验人

从3月底浦东浦西封控,全员核酸检测的号角吹响,检验科在龚倩主任的带领下,迅速集结了三十五名核酸检测人员,并留守了有限的人手包括年龄偏大的同仁,还有大肚皮妈妈等完成急诊、临检、生化、免疫、微生物和发热门诊的临床检测任务。这三十五位核酸检测人员在30日晚上进行了集中的培训,包括重申核酸检测质量要求、安全规范、报告发送以及阳性数据上报等流程。无论任务多繁重,质量和安全始终是检验人的重中之重!

培训结束后,所有人开始在院闭环管理。科主任和PCR组长综合两年多来大家在疫情中担任工作的种类及检测经验,将人员分为四组:协调组、试剂配制组、加样组、上机和发报告组,由组长统筹协调排班。“在开始最吃紧的时候,我们所有人一起上,包括移动方舱在内的四个实验室,经历了数个早上到次日凌晨。”“我们4个试剂配置组的人平均年龄50岁,每一份配好的试试只有20微升,最多的一天需要配20000多份,眼睛看不清的时候,我们就用冷水冲冲脸,冲冲眼睛,坚持再坚持。”为了更好地协调各项流程,科主任带着3人日夜守在实验室外,协调标本的接收核对、检测结果数据上报、供应实验室内试剂耗材、解决所有人在衣食住行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加样组由年轻的二十人组成,分为3-4支队伍,三级防护进负压实验室(进舱)处理标本,在几位队长的合理统筹下,既紧张又有序,分工协作,各组之间互相配合扶持,高效高质完成每一批标本的核酸提取任务。这些年轻人也是科内的开心果,虽然很累,但是小伙伴们心态不错,群里各种调侃驱散了大家的疲劳。“今早队长的起床号真是销魂……”“今早那个爱美的小姐姐没来得及刷牙洗脸就奔到实验室……”“最强的6号板选手要出炉了……”“哈哈,看到小*顶了个鸡窝头,大概昨晚太累太晚洗了头直接睡的”……    

就在加样组出舱可以稍作休息的时候,我们的上机和发报告组(萌宝的娃爸娃妈们)一边将舱内传出的提好的核酸上机,让娃娃们工作;一边处理前面娃娃们产生的数据,分析判读结果,阴性的标本按照正常流程发放报告,但是遇到阳性的标本、弱阳性标本、单基因阳性标本等特殊情况,要从当天20000多份标本中找出复核,并记录下ct值和标本详细信息,上报院感科,标本也要归档,送疾控中心。看着娃爸娃妈们朦胧睁不开的双眼和烧焦的脑细胞,娃娃们格外争气,从未出过故障掉过链子!

孙春兰副总理指出: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要采取更加坚决彻底、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采、送、检、报、转、收”各环节紧密衔接。这就要求我们在检和报的环节更要快马加鞭,须臾不敢停歇。并且医院门诊很快正常开启,相当部分人手要调回临床岗位,再加上复工复产的推进,核酸检测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乘风破浪的青医检验人和他们的萌宝们不怕!相信只要齐心协力,不断优化流程,总结经验,定会突破所有关卡,迎来最后的胜利!

■彭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地址 :上海市青浦区公园东路1158号,201700 联系电话:67009999、69719190 沪ICP备06051247号 沪卫(中医)网审〔2013〕第1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