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直通车045|肿瘤标志物指标升高,先别“癌”声叹气
2022-08-26 23:41:54.0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节节攀升,体检时肿瘤标志物检查已经成为了一项必查项目。肿瘤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细胞产生,存在于血液、细胞、组织或体液中,反映肿瘤存在与生长的一类物质。通俗点讲,肿瘤标志物就是用于反映恶性肿瘤是否存在的一类生化物质。
肿瘤标志物越高,患肿瘤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般来说,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显示升高非常明显,特别是增高超过正常值几十倍,或动态观察到持续增高,说明有癌细胞的增殖。建议再复查一次,如果复查之后,确实是大幅度明显升高,提示患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大。例如,甲胎蛋白(AFP)含量显著升高,大于400μg/L,持续4周;或大于200μg/L,持续8周;或由低浓度逐渐升高,在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基础上,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建议患者进一步行CT、B超等影像学检查。
肿瘤标志物的临界值(cut-off值)相对参考区间具有更重要的临床价值,良性疾病患者可能出现肿瘤标志物高于参考区间。在对肿瘤标志物评价时,需按临床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来确定肿瘤标志物 cut-off值,同时与公认的"金标准"诊断方法进行比较,才能确定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
哪些情况需要定期做肿瘤标志物检测?
虽然目前大多数肿瘤标志物还不能百分百确诊癌症,但根据检测结果还是能较早的提示肿瘤发生的可能,有时甚至早于影像学、病理学,尤其是对于特定人群,很有筛查的必要。
针对有肿瘤家族史,在肿瘤高发地区生活的人群,长期接触严重污染或致癌物质的人群,身体出现异常“肿瘤信号”的人群等,需要定期体检筛查肿瘤标志物,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出现哪种异常情况要特别警惕?
检查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需要多次复查,比较数值是否有动态变化。如出现以下三种异常情况,需引起警惕
①单次检查升高特别明显,数倍于正常值上限。
②反复检查,数值持续升高。
③肿瘤高危人群筛查时,肿瘤标志物增高。
如果肿瘤标志物只是一次轻度升高,或每次检查的结果没有大的变化,可以不必担心。
为什么同一时期检测的肿瘤标志物结果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对于患者来说,采血前的一些操作、用药、身体状态都会影响检验结果。如前列腺按摩、前列腺穿刺、导尿和直肠镜检查会使血液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升高。药物也会影响肿标指标的检测,如服用过抗雄激素治疗前列腺癌时可抑制PSA产生;丝裂霉素、顺珀等抗肿瘤药可导致PSA假性升高;一些细胞毒药物(如5-氟尿嘧啶)治疗肿瘤时,可使癌胚抗原(CEA)暂时升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老年人PSA、 CA199、CA153、CEA等指标可升高。部分妇女在月经期CA125和CA199可升高。在妊娠期AFP和CA125等明显升高。某些长期抽烟者中可见CEA升高。
高危人群应怎样选择肿瘤标志物组合进行癌症早筛?
癌症的早期筛查并非只是查一下肿瘤标志物那么简单,应由专科医生结合相关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目前症状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后,合理选择联合检测的肿瘤标志物组合。例如,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可有针对性的选CEA+CA199+CA242的肿瘤标志物组合。在高危人群的癌症早筛中,肿瘤标志物的检测频率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至少一年检测一次。
■龚倩主任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