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医疫线|援藏记】愿做那高原上的格桑花
2022-11-28 10:30:14.0
8月22日是支援西藏日喀则抗疫出征的日子。清晨5点多,在一双儿女酣然入梦的时候,老公帮我拿好行李,我们悄悄离开了。驱车至青浦区应急中心集合地时,没想到杜春玲副院长和护理部王秀芳主任早已等在了那里,亲自帮我们卸下行李箱,将热乎乎的早饭递到我们手中。待到8名队员到齐后,一起举行了援藏出征仪式,我们就带着领导的殷殷嘱托和家人的万般不舍出发了。
当我看到虹桥机场的多处显示屏上醒目地写着:“向上海援藏医疗队员致敬”时,内心心潮澎湃、豪情万丈。航班上共有250余名队员,是上海历史上单一建制最大规模的医疗专业援助团。经西安咸阳转机飞往日喀则的途中,飞机多次剧烈颠簸、舱内广播反复提醒系好安全带、不能打开遮阳板,让我深切体验到入藏是一个勇敢的决定。
下午3点左右,我们到达西藏日喀则机场,刺目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周围瓦黛色的小山绵延起伏。一踏上日喀则的土地,我们便受到了藏族同胞的夹道欢迎,他们为医疗队的每一位队员献上了洁白的哈达。简短的欢迎仪式后,我们便乘上大巴,每人发到了1瓶便携式氧气,当我正在研究怎么使用时,不一会儿大口喘气的吸氧声从各个角落传来……
车队行进得很慢,沿途是空旷的草地、特色藏式建筑、旖旎的自然风光,日喀则市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拥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她那美如仙境的风光被誉为“最如意美好的庄园”。但这个我国海拔最高的城市却大气压低、空气干燥稀薄、氧气含量低,太阳辐射强,对我们地处平原的队员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挑战。经过大约1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便到了驻地,按照当地统一安排,男女队员分两处有序入驻,实行完全闭环管理,同时建立各种健康监测机制,密切关注医疗队员的身体状况。
一到驻点,志愿者就督促我们先休息不着急。果不其然,当我走路稍稍快点儿、说话声音大点儿或是时间长点儿,都能明显感觉到呼吸加快和心跳加速,只好乖乖躺下来休息。看到2人一间的宿舍,每人的床头赫然摆着个氧气瓶时,你会感觉到本次任务是如此不同!虽然走之前也脑补了一些高原生活基本常识,但是深入其境之后,要尽快想办法面对当前的状况。不一会儿,我们填报了各种基本资料、加入各种微信工作群和生活群。一些有经验的老师首先分享的就是如何战胜高原反应,推送了“缩唇呼吸法”和“俯卧位通气法”视频。吃过晚饭,跟家人报过平安,激动、兴奋的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当我洗漱完毕、拿下浴室喷头时,突然想到了告诫:三天内不能洗澡!不能洗澡?是的,对于初入高原者来说,洗澡会明显增加心肌耗氧量,并且洗澡很容易引起感冒,而在这里感冒,常常会是致命的威胁!
事实上,一下飞机就有队员胸闷心悸、恶心呕吐,抵藏当晚大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胸闷气短、难以入睡的症状。我的室友骨科护士长陈栩娜,当晚是吃了思诺思、吸着氧气睡觉的,我想着不至于吧,我从来不吃安眠药、从来没有吸过氧的人,身体棒棒呢,用不着!可是躺下后翻来覆去睡不着,鼻子干塞、呼吸费力,测测氧饱和度只有60多!我只好立即接上氧气。次日,起床时头重脚轻,头痛头晕,鼻干咽干嘴唇干,这还是涂了红霉素眼膏和唇膏啊!其他队友的状况和我差不多,白天不吸氧的情况下氧饱和度基本都在70%—80%,同楼层有队员血压达到180mmhg以上,需要服用降压药、营养心肌药。
医疗队领导告诉我们,克服高原恐惧,需要在战略上轻视,战术上重视。队长潘龙赐这次带了很多备用药物,告诉我们如何缓解不适症状,安排队员们每日早晚两次进行健康监测,出现不适症状及时汇报。要求队员们两两成行、说话慢、动作慢、多吸氧、注意保暖,每天晚上以视频连线或发消息,相互了解情况。驻地志愿者老师个个能歌善舞,经常在微信群里唱动听的歌给我们听,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大家的各种不适。
目前,队员们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指标均在可控范围,已顺利投入当地方舱医院工作。
窗外的格桑花已悄然绽放。沐浴着高原阳光,抵抗着雪域寒冰的格桑花,被称之为藏族的“幸福花”,即使生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依然生生不息。而我们愿做那格桑花,面对艰难困苦,勇往直前,为战胜疫情努力贡献自己所有的光和热。
■夏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