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医学 ——生命的画作
2022-12-01 16:06:47.0
神经介入领域的知名教授凌锋在《神经介入技术》一书的前言写到:艺术使外科技术升华。她表示:手术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一个手术不仅要能安全有效地完成,其过程还要清晰流畅,富有可观赏性,具有教育意义,这才是艺术。
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其首要目的就是减少对人体的伤害,治疗更多的疾病。外科手术对微创手术的极致追求,从外像上来讲就是对美的理解和追求!这一点在神经外科介入手术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现代神经外科介入手术融合了现代科学很多领域的尖端科技,将人脑复杂的神经、血管得以在屏幕上清晰的显示,这里涉及到电子成像技术、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而将各种微导管、弹簧圈、支架放置到人脑远端的血管中去治疗脑血管疾病,还涉及到材料学、工程学、物理学以及制作工艺的进步等等。可以说,小小的神经介入手术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实力和魅力。
接触神经介入工作之后,我最喜欢的就是在DSA工作站里操作电脑进行影像处理,这样常常能在第一时间欣赏到“美丽的画作”。得益于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将颅脑内的血管通过很多形式进行展示,特别是在数字化三维立体成像技术的帮助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辨别责任血管和附近重要组织、血管结构的关系,有时候在像迷宫一样的畸形血管团里,数字成像技术可以辅助我们找到正确的通路,将微导管导航到正确的目的地来完成异常复杂的手术,甚至当我们疑惑时,还可以通过智能学习技术辨别出隐藏的、微小的动脉瘤等。通常这个时候我们会通过电脑赋予血管为红色,经过系统自带的软件渲染之后,以便我们更好的观察脑内血管的走向和分布。此时,如果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看到这些图片后很自然的会联想到抽象主义画作,看似杂乱无章的线条,却如同数字一般精准的描绘人脑血管解剖的基本特征,红色曲线的纵横就如同五线谱一般、血管粗细的变化就如同音符一般,具有艺术的气息,它就像康定斯基的抽象画一样在演奏生命的交响乐。此时我们会发现艺术和医学惊奇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震撼的感觉,冲击着我们的灵魂。
康定斯基30岁放弃优渥体面的法学教授工作,义无反顾地献身绘画艺术,一生颠沛流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45岁才触摸到抽象画的门槛,老来客死在莱茵河畔,但是他的画作没有受到任何负面的影响,他的作品当中更多地传递着他对音乐和绘画艺术的无限追求,用画笔记录着他对美好事物的感触、记录着他对生活的热爱。这有点像我们这些从事介入医学的医生,在他人质疑的目光中,默默地穿上沉重的铅衣,将自己暴露在放射性辐射当中去治愈疾病,像是康定斯基早年画作中经常出现的白马骑士一样,面对嘈杂的世界依然保持初心,勇敢地面对一切。如果说夏加尔的色彩传递的是浪漫和爱情,那么神经介入医生的治愈就是爱的现实模板。
我们无法去评价达芬奇、毕加索、梵高这些艺术大师谁更加伟大,因为名传千古的都是各个时代画派中具有开创性的大师,后来者画得再好也只是模仿。但是医学却是一门不断革新的学科,经验的积累和科技的进步呈相互叠加效应。医学是不断超越前人的学问,不像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一旦诞生就是永恒,无法超越,后来者只能不断开创新的领域。
正如伟大的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都是在接受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熏陶后才成为了真正的抽象大师。现代神经外科之父哈维•库欣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通过开创性的探索,在那个医学还不是很先进的年代里让神经外科的手术病人死亡率下降到10%。早在1917年就首先提出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原则:必须手法细腻,止血彻底,要尽力保护脑组织等。他发明了银夹止血方法、高频电刀及电凝,首先提出术毕要缝合硬膜与帽状腱膜。并在其遗嘱中要求自己的墓志铭刻上“第一个帽状腱膜缝合者长眠于此”。
科学是理性的,生命却是感性的,但是感性的人类却在不断攀爬科学的高峰。西方哲学史开篇写到,一切确切的知识称之为科学,一切不确切地称之为神学或者宗教,在这确切与不确切之间的称之为哲学。但是,艺术却可以贯穿所有学科,艺术可以让人得到持久的乐趣,让你的生活不在枯燥乏味,同时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的推动,艺术和科学可以完美地融合,而艺术和医学的融合更能直观的体现生命的力量和伟大。
所以在探寻生命的奥秘之间,我窥探到了艺术的惊艳;当微导管在脑血管当中穿行之时,我感悟到了生命的音符,这些都让我在繁重的工作中能够保持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让我对生命充满敬畏,对未知保持童心,就如凌锋教授所说的那样,对于科学真理和卓越手术的追求,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医学工匠——科学的艺术家!
■顾泉